近半潛在情緒問題學童 曾萌死念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5/17 00:13

最後更新: 2017/05/17 00:39

分享:

分享:

不少中小學生都曾遇上情緒受困的問題,有學者建議家長可從根源做起,與子女的關係要好,亦要改善兩者溝通,有助為子女排難解憂。

學童自殺,一宗也嫌多,不過明愛與城大的調查發現,在913名受訪的小五至中一的學生中,小學及中學分別有3成及4成學生有潛在的情緒問題,當中近半人曾萌生想死的念頭。

有家長稱女兒就讀小一時、在面對學習環境轉變之際曾明言我都唔想做人。調查發現如果學生感到無助及認為自己是別人的負擔,自殺風險亦較高,需要適切支援。

明愛與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於去年9至10月,以問卷訪問了兩間小學的449名小五至小六學生,以及四間中學的464名中一學生;小學生及中學生的樣本中,分別有32%、共142位小學生及40%、即187位中學生被列為有潛在情緒問題個案,需被關注。

調查問卷是用來量度學童自殺風險,學生如在焦慮與鬱結、家庭困境、自殺意念3個類別問題得分總和11分或以上會被列為潛在個案。

在這些潛在個案中,小學及中學生分別有53%及49%表示自己曾有過想死的念頭。

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指出,調查中不論中小學有潛在情緒問題的學生,自我累贅感及無助感較強,而他們的自殺風險亦較高。

【延伸閱讀】家長改善情緒 才能為子女解困

根據調查結果,40%的小學生潛在個案覺得將來漆黑一片,50%覺得沒有自己的存在、身邊的人會更快樂;40%中學生潛在個案覺得嘗試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沒有用的、因為極有可能是自己得不到。

郭黎玉晶強調是次調查只訪問4間中學、2間小學,不可以代表全港的趨勢,不過是次篩選出來的個案不少是老師及家長平日沒有發現問題的,認為情況值得家長留意。

她指有潛在情緒問題的學生部分為表面聽話的學生,較為遏抑自己的情緒問題,當他們自我累贅感及無助感較高、自殺風險亦較高,家長要警覺孩子是否感到無希望、容易放棄、覺得前途黑暗、好多東西難以解決、對其他人是負擔、自己可有可無等。

在賽馬會「家‧友‧導航」社區夥伴計劃下,明愛會轉介有自殺風險或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予社工、臨床心理學家或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跟進,明愛家庭服務服務發展主任李普光亦指會為家長提供治療小組;他指家長應從根源做起,與子女的關係要好,亦要改善兩者的溝通。

【其他熱話營養師一月減8磅 黃凱詩剖白「貼地」減肥餐單

【其他熱話范瑋琪戒糖飲食 營養師拆解有無效?

 

撰文 : 張美琪 經濟日報記者